【吳镕】畢業(yè)于蘇南新聞??茖W校(即華中新聞專科學校)。曾任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中共南通市委書記、江蘇省政協(xié)秘書長、江蘇省委研究室副主任、江蘇省省委農(nóng)工部部長,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兼職教授等職。
本文是吳镕的回憶文章,記錄了他在江蘇南通親歷的二三事。文章有刪節(jié)——
南通在全國是最先達到人均GDP超萬元的四城市之一。1984年列入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我是1988年才在南通工作的。前人已為我們打好了基礎。記述一些在南通親歷之事,覺得很有興味。
就湯下面
一赴任,就聽到不少街談巷議。一些人埋怨:開發(fā)區(qū)離市區(qū)太遠,職工往返不便,晚上一片黑;電視臺靠市中心太近,發(fā)射給江南人看了,北三縣得益少等等。
老耗在這起爭論上感到很無益。我說,事實既已如此,就不要爭了。爭來爭去,成本很高,又傷了和氣。我們辦事,還是從現(xiàn)實出發(fā),就湯下面,不要另起爐灶,那樣成本更大。
后來,我根據(jù)當時南通思想界的一些積弊,寫了一篇《關于克服內(nèi)耗的思索》,對外開放,要從大處著眼,確定“四海方針”:立足江海,依托上海,聯(lián)結(jié)沿海,面向外海。要有海納百川之胸懷,而內(nèi)耗則是開放之大敵。主要表現(xiàn)有:
1.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搗亂的。我不干,叫你也干不了。別人干出成績,不是高興,而是嫉妒,找岔子,說風涼話,不服氣。
2.本意不是要把事情搞壞,但是以老大居,自以為是,固執(zhí)己見,墨守成規(guī),稍不如意就鬧,不能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最后貽誤時機,造成損失。
3.爭當主角,不愿意當配角,不愿當副手。當了配角、當了副手,不是出主意,而是出難題,不是補臺,而是拆臺。
4.只顧本位利益。在全局是好事,但對局部有些影響,寧愿事辦不成,也不愿犧牲局部利益,一拖二頂,使全局的好,辦不成。
5.不是以事論人,而是以人論事。分你的人,我的人,搞小圈圈,講哥們兒義氣,把對人的情感上的親疏或好惡,轉(zhuǎn)移到對其人所辦事情的支持或否定上。
6.目光短淺,心胸狹窄。兩眼不是朝前看,而是朝后看,只是看著身后的陰影,而看不到前面的太陽,斤斤計較于過去一時一事的得失,糾纏不休+,不能積極地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團結(jié)一致向前看。
7.小道消息流行,以訛傳訛。有的自由主義嚴重,當面不說,背后亂說,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甚至造謠中傷。還有個別的人挾嫌報復,“關鍵時刻戳一戳,搞不倒也要擱一擱”,“花個八分錢,查它兩三年”。
8.你謀事,他謀人。成天琢磨別人,把智慧聰明用在謀人上。
9.有的同志片面、僵化地看問題,有的疑心病很重。他們過高地估計了自己,對別人,往往橫挑鼻子豎挑眼,對人對事不是實事求是,而是動輒苛刻要求,無限上綱,小題大做。
文章在中央黨校《理論動態(tài)》發(fā)表和許多報刊轉(zhuǎn)載。
我至今還深深留戀,在南通期間,四套班子克服內(nèi)耗,團結(jié)得非常之好,南通的民風也很淳厚。我專門寫了四句話:南來北往,通江達海,人杰地靈,好客四方。每句頭一字連讀為“南通人好”。
興建機場
南通“難通”,難在交通。當時就有海陸空大交通的構(gòu)想,擬從空中交通突破,南通建成全國中等城市第一個民用機場。
早在1936年,南通城南段家壩就建有簡易飛機場,偶有教練機作飛行訓練,抗戰(zhàn)爆發(fā)后廢棄。于1950年后還耕為田。1959年2月,又在南通縣晏復公社建興東機場。1960年4月竣工,開了南京至南通不定期航班。國家隨即進入困難時期,建成不久就停航。1962年正式關閉,土地復耕。
1984年南通列入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利用如皋軍用機場,于1987年辟為軍民兩用機場,但規(guī)模狹小,一月飛兩班,很難適應開放的需要。
南通人要圓一個上天之夢。下決心要辦一個像樣的民用機場。
1984年,南通市政府就打報告,要求在南通縣興東鎮(zhèn)建機場,總面積112萬平方米。跑民航局,跑國家計委,跑軍委和東海艦隊。
198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到海安。我向他匯報,沿海開放城市,南通無機場,外商不便來,最好要一建機場,二建高等級公路,三建鐵路。他對前兩條贊成,但說鐵路不必要,那么大運量,你有什么東西?
當時鄒家華同志(時任國務委員)兼國家計委主任。我們打聽到他的住址。趁赴京開全國人代會之便拜訪他。
坐下,呈上資料、請示。只匯報兩句話:一是宋平同志說無機場城市怎么開放?二是日本商人說,我到上海兩小時,從上海到南通六小時,南通太“難通”了。
鄒說國家困難,要治理整頓,一般不上新項目。我們說一般中總有特殊吧?經(jīng)費緊張哪怕我們自籌。他笑了,說看看吧。
很快,鄒批了請依林等同志閱,幾位領導都圈閱同意了。1990年8月,國家計委下達批準書。
建機場預算,要1.23億元。七拼八湊,節(jié)約用錢。1990年10月18日,機場奠基。
錢不夠,要省著用。工程由華東民航機場設計所總包設計,實際上我們充分運用本市的南通建筑設計院一院和二院的技術力量。土建也是南通四建搞,供電則由供電局做。邊做邊學,“肥水不落外人田”。跑道要耐沖耐壓,可是人命關天,多次做模塊試驗,保證質(zhì)量,寧可加大保險系數(shù)。
再節(jié)省,也少不了一個億。
這時正好早年我們一起參與起草中央農(nóng)村工作幾個一號文件的朋友,時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的王岐山同志來南通。我便開口向他借錢。問他有多大權(quán)?他說1000萬元。我說那就1000萬元,一年為期。他說回去研究,很快下?lián)芰?000萬元低息貸款。
第二年我進京開會,順便去拜訪和感謝他。他一見我很高興,說老吳來還錢啦?我說,一是感謝,二是暫時還不出,要求“緩期執(zhí)行”,三是麻煩建行再借1000萬元,明年一并歸還。
還好,他沒發(fā)火,了解基層的難處,又撥了1000萬元,解了燃眉之急。
1992年底,機場建設工程經(jīng)國家驗收委員會順利通過,質(zhì)量達標。南通建筑鐵軍立下汗馬功勞,做到了多快好省。1993年元旦試航成功。那時市委書記是陳根興同志,我60歲,調(diào)省政協(xié)工作了,代表政協(xié)去參加試航典禮,并參加接待國家民航局長蔣祝平。蔣說,他的飛機從上海虹橋機場起飛,20分鐘即安抵南通興東機場。不到兩個小時,即可飛抵北京。有機無機大不一樣啊!
當然,一定時期內(nèi),地市級機場是虧損的。但社會效益大好,前景也會越來越好。
畢竟,南通人真正圓了上天之夢,開辟了暢達的空中通道。我們要永遠感謝空港的建設者們、贊助者們和捐款者們。
基礎項目
一個開放城市,要有實力,得打好基礎,項目是載體。這里舉兩個例子。
一個是中遠船廠。當時南通船廠瀕臨破產(chǎn)。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董事長魏家福等一行來長江沿線選點,看中了南通有-17米的深水碼頭,擬在此建十萬噸級孚船塢及修船公司。市政府領導張佑才、曹興福等與之簽了意向書。但當時受到不少人的反對。認為南通沿江要建大風光帶,建設蘇北的“上海外灘”。甚至有人提出要控告市政府未經(jīng)人大通過就擅自上項目。
我聞知后趕到狼山梅林春曉,挽留即將返京的魏家福等一行,力陳南通之誠意。又接連開三天市委常委擴大會議,讓正反兩方展開辯論。隨后我說了一句:南通窮,當務之急是要掙錢。不能喝了西北風去“情侶散步”。南通江岸線長,可以分段規(guī)劃,深水深用,淺水淺用,不亂用。經(jīng)過協(xié)商討論,絕大多數(shù)同志同意上船廠項目。當年總公司就撥400萬元支持南通江岸防汛。
另一個例子是興建華能電廠。當時天生港電廠規(guī)模太小。我們對唐閘、天生兩鎮(zhèn)有愧。我對天生港人說,你們?yōu)槭欣锾峁﹦恿凸饷鳎òl(fā)電),承受的是粉煤灰污染。建設大功率的華能電廠,是南通人如大旱之望云霓。我動員好朋友中國專家組負責人省電力研究所長于安玉同志依靠國人努力,春節(jié)都不休息。人手不夠,動用軍分區(qū)司令發(fā)動民兵鋪設電纜。結(jié)果南通華能電廠與南京華能電廠同時批準立項,南通比南京廠提早兩年發(fā)電。
打基礎,可能GDP上得慢些,但一定沉住氣把基礎夯實。幾個大項目起了大作用。
南通力量不夠,就要搞聯(lián)合。南通鋼鐵廠開一天虧一萬元。后與寶鋼聯(lián)合,引進他們的先進管理方法,在黎明同志親自調(diào)教下迅即扭虧為盈。但也有遺憾,送上門的儀征大化纖與合成纖維廠的聯(lián)合,熊貓廠與三元的聯(lián)合,均因種種原因而未辦成。醋纖擬上的織醋纖布項目也因人事變動而未來得及實施。
當時一個指導思想是明確的,開放必須以大項目為載體,尤其是基礎性項目要抓緊。
人才流動
建設靠人才。我們當時有三論:韭菜論,割掉一茬長一茬,不割成了老韭菜;蘿卜論,拔出蘿卜地皮寬;跳板論,一些人才要回上海、蘇州,去不了,我們歡迎他們以南通為跳板,能跳過去的,歡送,他們會念南通舊情,跳不過留在南通,則更好。我們向中央、省大量輸送優(yōu)秀干部,然后提拔新生力量。
南通人多地少,每平方公里近千人,比蘇州市多200多人。出去考大學的回歸率為14%,86%“外流”了,我說這是好事。我在任期間,推薦上廳局級干部九人,省部級三人。
西公園中學一位外語教師出國不回來,外經(jīng)委同志說他“叛逃了”,我說不要這么說,這是“滯留”,對他家屬做工作,說兩條:如在外國混得好,家屬也可帶出去;如有困難,隨時歡迎他回來,決不歧視。我還說,如果有本事,南通近800萬人,外出幾十萬,豈不省了我們多少糧食?南通是缺糧大市呀。到外面闖世界,有什么不好,只要不反華就行。
當時還有一個奇怪的規(guī)定,接待外商非要兩人以上,怕一個人會被外商賄賂甚至“策反”。我們當時大膽破除了這一條戒律。提出一個外國人對付我們一群人,為什么我們不能一個中國人對付一群外國人?這對當時開放節(jié)約了行政成本,也大大調(diào)動了外經(jīng)、外貿(mào)人才的積極性。
還有當時規(guī)定行政干部不準到合資企業(yè)任職。但泰國正大公司就看中了如東副縣長鮑國余,要他任南通正大公司老總。我們報請省政府特批。但國家工商總局為此褫奪南通工商局外資、合資企業(yè)發(fā)照權(quán)。后經(jīng)送禮、說情,一年多后才得以緩解。辦成一件事實在不易啊!